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灾后的日本会沦为二流国家吗?

发布时间:2011-04-20  来源:新华网-新华国际  字体大小[ ]

 

  一个多月来,核阴影一圈圈地蚕食着日本狭长的国土。强震、海啸、核泄漏,接踵而至的“复合危机”,残酷无情地吞噬着日本的生命和财富,更让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复苏之路变得异常坎坷。

    前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近日明确提到,“灾后的日本将会变成一个穷国”。媒体上关于“日本是否会沦为二流国家”议论,也日渐增多。悲观派认为,“日本终将退出一流国家行列”,“或失去未来三十年甚至更长”、“可能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乐观派认为,“日本经济韧性很强”、“追求技术第一的产业链不可替代”、“灾难将拉动经济复苏”。

    日本的未来到底会怎么样?面对异常艰难的经济复苏之路,日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清华大学教授袁钢明:日本经济最终会退出一流国家行列

    “日本经济会越来越衰退,最终会退出一流国家行列,变为二流国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在参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和搜狐财经联合主办的朗润搜狐经济学人论坛“日本经济:浴火重生还是长期衰退”时作出如上表示。

    袁钢明认为,即使不发生地震,日本经济也已经开始衰退了。日本从上世纪的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以后,连续二十年一直在衰退,而且越衰退越深。在此次地震爆发之前的2007年和2008年,经济衰退了4%和3%。地震对经济的影响也只占GDP的1%。所以,即使没有地震,日本经济也没有找到振兴办法。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日本失去了方向。日本在这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下又遭遇了这场大地震,其经济更加混乱、更加失去方向。日本地震损失远远比不上日本经济衰退的损失,何况日本这次地震还这么严重,严重的程度远远超过大家的估计。

    袁钢明表示,核泄漏暴露了日本的立国缺点。日本是一个缺能源,又过度耗费能源、过度耗费电力的国家,它只有靠核能才能有今天的发展。但是现在核能建设存在根本的弱点,他们的核电站建设安全性非常差。日本核电站建设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这次地震提出了一个致命性的问题,将来要不要继续发展核电?如果继续搞核电站,必须建设另外一种核电站,这种核电站必须能抵御住十级以上的地震。如果这样的话,日本的核电站的成本优势就将荡然无存。

    日本可能在经济问题上会越来越衰退,最终会衰退成退出一流国家,进入二流国家的状态。    >>详细

管清友:日本震后或沦为二流国家 

    2011年4月17日日本大地震已确认13802人遇难4月17日,一名70岁的日本妇女在岩手县陆前高田的一家避难所照顾2岁的孙女。

    第一,从短期来看,地震对于日本经济的冲击是比较大的。现在国际上很多机构做了评估,我们部门自己也做了一个评估,乐观的说可能的损失占GDP的1%。中性一点占4到5%。悲观的说10%、20%。短期来说对日本经济的冲击确实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它的农业、包括对它的高端制造业的出口产品、装备、汽车、芯片等等产业影响比较大。长期来看,未来三五十年的角度来看,日本可能不会沦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但是它可能会再次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第二,日本政府可动用的工具已经不太多了。利率长期维持低利率或者零利率,国债占GDP200%,净债务占120%。赤字也很高。如果发行专门用于灾后重建的特别国债,必然引起国际机构对他债务评级的调低。现在日本政府可腾挪的余地确实不太大。

    第三,所以我对日本经济还是比较悲观的。这恐怕也是日本经济,老太太自己家的事情,他对周围的邻居,特别是对她年轻的邻居影响不会太大。

    第四,日本地震之后,石油、天然气煤炭价格都出现了下跌,日本几乎百分之百的能源靠进口。国际市场的表现也是,觉得日本地震会影响它的需求。在能源行业中影响最大的是天然气。因为我们知道日本的煤炭进口占68%,煤炭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石油进口来源于中东。日本核泄露导致了对核发电的能力下降,所以天然气需求量马上上来了。给大家插播一个背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石油价格一直处于非常低的位置,因为美国发生了液燃气革命,美国替代俄罗斯成为天然气第一大出口国。日本主要是LNG(液化天然气)进口,日本一地震之后,国际市场LNG价格马上起来了。所以日本地震可能对能源行业的影响是最大的。     >>详细

  

童大焕:日本或失去未来三十年甚至更长

    日本警察厅说,截至当地时间18日18时,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895人死亡、13864人失踪。

    无论福岛核电站最终的命运如何,日本永远回不去了,人类也永远回不去了。回不到原先的能源体制,回不到原先对核的安全感。甚至不排除一种可能,因为人们恐慌性离开日本,日本将在失去过去二十年的基础上,失去未来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有人认为这场灾难不足以全面重创日本经济,中长期看甚至有可能演变为一次转机。理由是从日本历史和国民性来判断,每一次灾难都意味着崛起。刚刚沦为全球GDP季军的日本,在中长期内能否通过经济结构转变和公共财政之间的平衡,重演明治维新、战后复苏以来的第三次经济奇迹,值得我们关注。

    但是持此论者忘了,人口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衰的最大变量。人类在不确定性的恐惧面前,最安全,对自己、对家人和后代最负责任的选择是“三十六计走为上”,靠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意志是无济于事的。日本人在海外的资产高达2万亿美元,如果核泄漏和核恐慌扩散,那么日本人不一定从海外回国“拯救国家”,反而可能有更多的日本人和产业外迁。

    地震、海啸、大火乃至于战争、瘟疫都是急性病,来得快去得也快,灾后重建只要有足够的意志和财力就可以实现。而核泄漏却是慢性病,影响可能长达数千年。   >>详细

罗清启:日本经济会回到“小日本”时代

    针对地震对日本影响的分析漫天飞舞,这里面最多的是经济总量、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实我们忽视了重建的目的。在当今新的金砖四国崛起的全球竞争格局中,日本重建的目的是必须保持它在技术领域的领先性,而不是恢复原有社会面貌那么简单。

    支撑重建后竞争力的最大因素是科技人才。地震前日本的劳动力大军已经开始萎缩,这意味着移民政策将会遇到巨大的挑战。震后核辐射猝然缩小了全球高技术人才流入日本的规模,我们相信,日本技术基础的衰减周期可能就此开始。

    即使供应链恢复,也并不直接意味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反弹。核辐射威胁不仅仅在日本的几个县扩散,而是快速在全球意识层面迅速扩散。日本与日本制造已经被贴上了“核辐射”的标签。核辐射对日本贸易的“化学冻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解冻,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更让人担忧的是脆弱的日元价格结构。日元汇率的高位维稳将与地震发生共振,给日本经济带来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日本央行实际上陷入流动性注入的恐慌之中,密集、大规模的流动性注入是否真实,是否能安抚金融系统的恐慌,都存在不确定性。但毫无疑问的是,市场货币套利结构可能导致日本的整个重建期都使日元汇率挣扎在高位。长周期的重建、漫长的贸易萧条和高汇率,对日本经济获利能力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坚挺的日元在某个临界点将失掉支撑,日本经济重新回到“小日本”时代,似乎并无疑义。   >>详细

日未来最大灾难:核危机让“引进人口”成梦想

    2011年4月11日 点击日本大地震关键词 “告别” 4月11日,在日本宫城县石卷市,一家人在自家住宅原址放上一束鲜花后默默祈祷。

日本是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国家,朝野上下一致意见都是要引进人口来维持、促进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核泄漏和核恐慌,将有可能中断甚至逆转这样一个“日不落”梦想,这才是日本未来可能要面对的最大灾难。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读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的《人口规律与大国兴衰》,其中正好也写到了日本,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傲视群雄,曾一度挑战美国,但很快日本就没有敢跟美国再说‘不’的底气了。原因之一就是在其后短短20年里日本人口进入了加速的老化期,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1980年的9.0%迅速上升到2000年17.2%;而同期美国老年人口比例则是由11.2%微升到12.3%。正是日本人口如此急速‘衰老’使其丧失了强劲发展的动力。”

大国兴衰的历史事实上是多种看似独立发展但却相关的因素耦合的结果,不存在任何单一的决定性因素。不过,由于人口是最基础性和持续性的因素,其变化对民族、对国家的兴衰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尤其是人口变量还处于活跃之时。但又由于人口变化常以百年为单位,变化周期较长且影响作用滞后,常常迷惑误导当代人,而人口转变、兴衰替换规律也被小觑!

此次日本核泄漏给全世界敲响的最大警钟是:不管一个国家和地区多么富裕和发达,如果不能给身处其中的民众保障足够的自由(包括免于恐惧的自由)、安全和安全感的时候,任何爱国主义都只会成为缥缈的幻境。当它的民众只能“用脚投票”来选择自己的安全和自由的时候,等待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也许只有两个字:衰落。  >>详细

日本经济增长遭遇“倒春寒”

    金融危机之后的日本经济,虽然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水平,但其稳步复苏的态势却依稀可见,一个最为明显的注脚是,2010年日本经济增速高达3.9%,创造了20年内的最高纪录。然而,在日本政界和民众还来不及仔细盘点过去一年经济增长绩效时,一场“千年难遇”的强震不期而至。据美国地质调查局预计,不包括海啸灾难,地震可能给日本造成约1000亿美元的损失,这些损失将占日本一年GDP的1%。

    2011年4月11日 点击日本大地震关键词 “损失” 3月27日,在日本福岛县的二本松市,无奈的奶农倾倒放射性物质超标的牛奶。

    出口无疑成为地震中的“重灾区”。一方面,地震造成日本交通和港口等供应链的断裂,企业原材料供应受到阻滞,成品也无法运至机场和海港,日本出口商不得不承受产品积压和货物延期交付赔偿等损失。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国内保险商将抛售海外资产以大规模购入日元进行保险赔付,同时震灾之后重建所需的大量日元资产回流,日元从较长一段时期将处于大幅升值通道之中,从而抬高企业出口成本和挤压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资料表明,核电在日本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超过了20%,而由于核电站爆炸和发电设施遭遇严重损害,日本出现了电力供给不足的严峻局面。对此,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已经无奈作出了对其所辖供电区域先后实施轮流停电的决定,而且这一状况将延续到4月末。轮流停电对日本企业冲击很大。日本汽车公司为了达到零库存,实行准时生产体制,因停电造成零件供应滞后,必将打乱生产计划;而钢铁公司的高炉原则上是24小时工作,停电之后靠备用发电设施有一定限度,长时间停电造成的损失相当之大。  >>详细

地震对日形成强大“产业冲击波”

    2011年4月11日 点击日本大地震关键词 “损失” 3月12日,在日本仙台,遭海啸冲击的集装箱堆积在一起。

    此次强震所处的东海岸被称为“京滨工业地带”,集中了日本大量钢铁业、石化业、制造业、核电工业等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而在地震发生后,相关的众多行业都纷纷关闭,许多企业被迫停产,地震所形成的产业冲击波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电子行业:日本贸易振兴委员会发布的投资信息显示,距离震中较近的岩手县聚集着许多大型半导体制造厂家。电子行业尤其是半导体行业成为受地震冲击最为严重的产业。

    汽车行业: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日本三大汽车厂商共有22家工厂已经关闭,而且这些汽车生产商指出,恢复生产没有时间表。

    钢铁行业:在此次地震中,日本至少5家大型钢厂暂停了生产。

    化工行业:受地震影响,日本多家大型化工公司旗下的工厂都出现停产。

    保险行业:对于日本的保险公司而言,本次地震可以称得上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自然灾害。美林证券预计,日本这次强震或许会给保险业造成超过100亿美元的保险损失,而根据美国风险评估公司AIR Worldwide作出的估测,日本保险商和再保险商可能面临着总额1.2万亿日元(约合150亿美元)到2.8万亿日元的与日本大地震有关的索赔金。

    房地产业:根据日本发生的历次地震以及国际经验判断,地震在短期内对自住购买者与投资者影响巨大,震后灾区消费者的购房意愿一般会大幅下降。   >>详细

新债补旧债” 日本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和最富裕国家之一,日本政府长期奉行着“以新债补旧债”的融资模式,因此,过去20多年里日本国债平均每年以40万亿日元的速度增长,其公债规模越滚越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官员在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已明确表示,将考虑编制追加预算,为必要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资金。在可以调动的存量资金十分有限和税收缺口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只能寄希望于发行新的国债。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通过国债筹资可以解决救灾费用和庞大的重建资金需求,但巨额国债必然会使日本财政状况更加恶化,日本的信用等级将面临着进一步下降的风险。据悉,基于日本庞大的债务与赤字规模,穆迪在今年2月已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前景从“稳定”下调为“负面”,而此前标准普尔也将日本长期国债信用评级从“AA”下调一档至“AA-”。

    还须看到,虽然日本政府能够以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成本在市场上顺利融资,但目前日本国债的持有者有90%以上来自日本国内投资者,而一旦日本国债供应加大并超出投资者需求,且海外投资者又不能接受较低收益率的话,可能会出现海外投资者抛售日本国债的风险。根据Markit的数据,就在日本发生严重地震和海啸的次日,政府债务违约保险成本上涨,日本信用违约互换指数与前一天收盘相比扩大5个基点,表明市场对日本债务违约风险的担忧急剧升高。  >>详细

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前景堪忧

樱花开 赈灾忙

    去年6月份,日本内阁通过了旨在“重塑”日本经济辉煌的《新成长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原来准备作为未来20年日本经济战略的主体蓝本于今年4月开始正式实施。但是,此次地震对该战略的实施将产生很大影响,给一些既定战略措施的操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战略》将旅游业作为未来日本经济的一大核心支柱,确立了“观光立国”的战略。但是,地震不但会造成日本短期旅游观光产业的萎缩,而且随着地震带来的核电站泄漏事件的升级,日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旅游业前景堪忧。   >>详细

地震或危及东京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

    《战略》将金融业作为未来10年日本服务业的一个新亮点,并力图维护东京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权威地位。但是,地震带来的心理冲击很可能危及东京的地位。随着中国上海与中国香港、韩国首尔、印度孟买以及新加坡金融产业的发展,东京的强势地位正在受到严峻挑战,而地震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加剧了这种外部冲击。

日经济的独特底子:走全球“精尖、唯一”道路

    2011年4月15日日本迪士尼关闭一月后重开 4月15日,游人在日本东京郊区浦安的迪士尼乐园与米老鼠合影。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人对于日本的看法普遍负面,日本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减小似乎成了共识,日本制造已经不像上个世纪被追星捧月。但是此次大灾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却超乎世人的估计,由于日本生产的配件因灾害停产或减产,引发了世界生产供应链的中断或受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部分工厂被迫停产,芬兰诺基亚公司部分手机生产中断,美国苹果公司也日益担心正在全球热销的iPad的生产。

    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十年日本经济的转型基本成功,日本经济的韧性很强。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日本企业纷纷加大向中国投资的力度,日本担心国内“产业空洞化”也达到白热化程度。而正是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日本企业改变了以往生产产品求种类全,覆盖面广的模式,走上了追求技术第一,生产只有日本才能生产的“精尖,唯一”的道路。

    例如,化学品生产企业吴羽(Kureha)公司放弃生产盐化薄膜等传统产品,果断地将重点转移到锂电池粘合剂的生产上,目前全世界锂电池粘合剂消费量的70%由该公司提供。该材料在手机生产中的成本只占10日元/台,但是没有它整个电话生产就没有办法完成。此外,电脑,电动工具等产品都必须要用该材料才能生产出成品。此次该公司在福岛的工厂受到重创,从而严重影响到了该材料的全球供应量。

    另一例是:日本在电脑硬盘驱动器的铝制基板的世界占有率几乎是100%,虽然同样是很小的配件,没有该基板整个电脑就无法成品出售。

    第三例是:日本的瑞萨电子(Renesas)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微型控制器生产企业,该工厂在茨城县的工厂因为灾害停产一个月,据估算将造成全球汽车生产厂家6.5兆日元的损失,对液晶电视生产的影响将高达4000亿日元。

    第四例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主要零部件高纯度硅素生产企业的日本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在福岛县的工厂受灾而停产,如果停产持续到一个半月,将造成世界半导体产业损失1.5兆日元,而由此引发的通讯,互联网,媒体等相关服务业受损额更将高达32兆日元。

此外,日本还占有世界上高性能手机的液晶显示板约70%的份额。以上可以看出,虽然日本生产的配件不起眼,在平时并不为人们所注意,但是这些配件却都是关键产品,而往往只有日本的企业有技术和能力制造,这正是现在日本制造业和经济的强势。 (联合早报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日“供应链地位”被取代的可能性很小

    2011年4月18日 丰田公司日本国内工厂恢复生产 这是4月18日拍摄的日本东京一家丰田公司4S店内的汽车车标。当日起,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日本国内所有的工厂恢复生产。到6月3日为止,计划产量只有平时的一半。6月6日以后的汽车生产,将根据合作公司的状况进行判断。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进展缓慢推进,人们开始怀疑日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是否会被其他国家所取代,会不会引发国际生产厂家将这些配件生产基地从日本转移到其他国家,造成产业空洞化,另外日本企业的国际信誉是否会因此受损。笔者认为可能性较小。

    首先,日本企业在目前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是努力竞争得来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被取代。过去十年里,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日本国内能够转移的低附加值的生产都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目前存活下来的企业(尽管很多是中小企业)都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他们可能规模不大,但是却往往生产只有日本,甚至只有这家公司才能制造的产品,即“一流技术,唯一产品”。

    第二,拥有这些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企业都是日本企业,他们不会离开日本。索尼公司总裁霍华德·斯金格指出,索尼和大部分的日本企业将最核心的技术革新都放在日本国内,转移到国外的大多是组装,零部件等低附加值的生产流程,而这些企业不会因为日本发生了大灾而离开日本。

    第三,虽然日本企业因为配件生产停滞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誉受损,但是这种风险是暂时的。日本企业重质量,守工期,日本勤劳,受过良好训练和教育的丰富的人力资本并不会因为自然灾害而立刻失去在国际上的信誉。只要日本能够逐步恢复生产,这种信誉的恢复将会很迅速。

    正如日本银行(中央银行)总裁白川方明在4月7日指出的那样,虽然短期内日本经济会因为生产供应链的中断和电力供应限制而走低,但是世界经济对日本产品的需求并未降低,简言之,日本经济的内外需本身并没有蒸发,新兴国家和资源供应国经济增长迅速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以及日本灾后重建产生的内需都会对日本经济起到积极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11日发表的世界经济预测中将日本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从去年12月预测的1.6%降到了1.4%,但同时将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从去年12月预测的1.8%提高到了2.1%,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于日本经济的韧性的信心。

    认为灾后的日本会成为贫穷的二三流国家的判断,显然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联合早报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张季风:灾后重建将拉动日本经济增长

    灾后重建将拉动日本经济增长。震前日本政局长期动荡,这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由于震灾的发生,民主党各派阀以及各党派捐弃前嫌,齐心协力进行抗震救灾,民族凝聚力提高,政局暂时转向稳定,这也为灾后重建和未来经济复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日本经济实力雄厚,危机管理特别是抗震救灾的经验丰富;国民素质较高,都自觉配合政府投入抗震救灾;倘若核泄漏能得到控制,估计日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度过最严峻的灾后抢险期,此后经济社会秩序将逐步趋于稳定。

    虽然灾害给存量经济带来重创,但灾后重建将会产生巨大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会拉动经济的增长。有效需求不足是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灾后重建的需求扩大对刺激日本经济复苏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大兴土木,就业亦有望扩大,失业压力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缓解。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后,由于灾后重建需求的增加,就曾经拉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1995年和1996年两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0%和4.4%(当时公布的数字,此后修正过的数字分别为2.3%和2.9%),这几乎是近20年来日本经济最高的增长率,而地震前的1992―1994年是连续3年的零增长。目前日本内阁府已经拨出302亿日元的紧急救灾款用于紧急救灾。4月7日,菅内阁已初步确定进款编制总额为4万亿日元规模的“赈灾紧急对策补充预算”,而且资金来源尽量不通过增发国债而是停发儿童补贴、停止高速公路免费等等,即减少不必要支出来填充。在灾后重建的特殊情况下,政府投资的乘数效果较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更大。灾后重建对占日本GDP与就业比例均为8%左右的建筑业将有较大拉动,这对日本经济正向影响意义重大。   >> 详细

日本震后的经济选择

 

日本3·11大地震一月祭

    强震与海啸不仅是对日本经济承受力的考验,更是对日本政府政策应对能力的又一次检验。

    ■ 积极性财政政策在2011年甚至2012年的长期延续已成定局。一方面,日本政府将继续增大国债的发行规模,必要时将动用外汇储备和出售国外有价证券和黄金来维系震后的重建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在举债空间受到约束的情况下,加税将成为比较可能的政策。当然,为了避免提高消费税对本不景气的内需形成抑制,不排除日本政府实施向国民派发消费券和现金以刺激消费的举动。

    ■ 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影随行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首先,日本央行短期内将不断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以阻止日元的升值和维护出口;其次,日本央行将长时期保持着零利率的价格政策;第三,日本央行将扩大用于资产购买的资金规模。

    ■ 日本政府最新决定,将日本特大地震造成的损害指定为“特定非常灾害”。因地震灾害导致生产设备等重大损失的企业,即使陷入了债务危机,截至2013年3月10日的两年内,日本法院将不受理企业破产手续,日本政府将全力支援中小企业再建。

李薇:不改革开放 日本将沦为中等国家

经历了地震、海啸,并正在经受核泄漏的日本,是否从此国运下沉?这是笔者最近经常听到的议论。所谓日本的国运,实际上是指这个国家是否具有向前发展的活力。笔者认为,制约日本发展活力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就开始显现。

首先,从政治结构看,选举制度和政治家素质制约了日本的发展。自1993年以来,无论是自民党政权还是民主党政权,均是以维持政权为最高政治目标,而对国家发展道路缺乏长远的战略和设计。日本的政党政治越来越走向低级的竞选技术,深陷利用舆论和被舆论操控的症结之中。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对立趋于弱化,朝野同归保守;二是小选举区制度导致候选人对舆论造势的严重依赖。日本的国会议员具有强烈的职业色彩,当“政治家”成为一种职业选择而非为了追求国家利益的政治道路的选择,“政治”对于国会议员而言,主要意味着“职业”。这导致日本政治家的素质不能满足治理国家的需要。

从经济结构看,财政赤字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制约日本今后发展的主要障碍。据日本财务省统计,在“3·11”大地震发生前,预计2010财年国家与地方长期债务总额达到869万亿日元,与GDP之比高达181%。而在财政支出中,每年以1万亿日元速度持续增长的社保支出是最大的负担。目前日本劳动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对经济增长产生0.7%负面影响,与年0.7%的生产率增长相抵消。劳动人口的减少使日本的潜在增长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4%降至21世纪初的1%左右,如果人口结构进一步恶化,经济的潜在增长力将进一步下降。

面对此次地震、海啸、核泄漏造成的战后最大天灾人祸,日本的政治领导力和经济应对力面临巨大考验,日本政府的救灾程序被称为“迷宫式的”。其实,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正是上述政治体制问题在关键时刻的暴露。   >>详细

全球公众传媒摘编GAN  JADE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